第十二条 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告企业保持规范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查企业自查报告。
光伏业务的成长性高过农业,而且利润率更高。2013年,通威集团以8.7亿价格接盘合肥赛维LDK,改名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填补电池片领域空白。
通威饲料正是通威股份的前身。过去一年,光伏板块大热,通威股价一度上涨超过230%,成为A股第二家市值超2000亿的光伏巨头。新入牌桌者必然要有自己长处,成本控制,就是通威一大优势。2008年9月19日,永祥多晶硅正式投产。这需要耐心和毅力,也需要细心和技巧。
2006年12月,刘汉元宣布全力以赴进军多晶硅产业。1964年,刘汉元出生于眉山,祖辈务农。二是产业链不断试探央企的收益率底线,持续博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趁着气候目标大跃进之时,各环节利润增长,光伏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
鉴于近期交货的组件价格在年前大多已经锁定,组件企业对于电池价格的压制异常强势。平价首年,这场过渡并不平静。多晶硅领涨,囤料成开年关键词2021年开年以来,多种材料价格齐声喊涨,正给全面平价下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实际上,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此前曾发文强调,2021年多晶硅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并不是供不应求,但会出现季节性以及结构性硅料供应的不平衡。
但需要注意的是,光伏电站成本面临的原材料上涨压力不仅仅来自于组件,近期包括银、铜、铝材、不锈钢、有机硅等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且涨幅均超过30%,这也给光伏电站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巨大压力。水涨船高的产业链报价正让2021年的光伏产业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飞奔而去。
不仅如此,在全面进入平价之后,几家主力央企投资商陆续调低了对于光伏电站项目收益率的要求,但各家的测算方法各不相同。央企带有政治任务色彩的大目标,也给了行业进行价格博弈的底气。引用某行业人士的评论,2021年上下游的价格博弈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主旋律。博弈持续,电池、组件、EPC承压在这一系列涨价的同时,光伏产业链的利润情况也在悄然发生转移。
3060气候目标提出之后,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快速推进到央企投资商的表态,都给光伏下游市场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预期。简言之,在进行多晶硅供需预判时,大部分企业以硅片、电池或者组件产能作为基数,显然,在动辄200-300GW的庞大基数面前,多晶硅异常紧缺。近日光伏們陆续帮几家央企项目询价,在一线组件企业报价高启的情况下,愿意牺牲部分利润来获得市场份额的组件企业颇为抢手。以166尺寸为例,硅片的价格涨幅将提高电池以及组件成本约5-6分/瓦。
某央企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央企本身来说,目标定下来了之后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具体组件价格的接受度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收益率算过账来就行。硅料涨价之外,硅片企业将成本压力悉数转移至下游,利润水平仍然维持在高位,但成本传导在电池环节戛然而止。
同样以供需失衡缘由涨价的还有硅片,半个月之内,单晶硅片龙头连续两次提涨对外报价,相比于2月报价,涨幅超过12%。更有央企相关人士表示,如果组件持续涨价,那么完全可以转向风电的开发。
整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与反馈仍在持续。比如某央企将光伏电站项目全投资收益率从8%降至6.5%,并且明确了25年的财务测算周期;另外一家则明确保持8%的全投资收益率要求不变,但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20%,间接降低了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价格动荡的时期,二线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正在快速取得成果。这也将更为考虑企业的市场布局与战略精准程度。某行业人士认为,央企调低收益率,主要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电站资源,即并购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进入全面平价之后,大部分项目的电站收益率确实会有明显的下降。3060大目标加持下,下游需求已然爆发,然而供需失衡的预期导致产业链涨价更加的肆无忌惮。
这其中,又以多晶硅最为典型,近期有行业人士反馈称,海外多晶硅报价已经上升至110元/kg,国内成交价格较年前也大涨8-11%。多晶硅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已传导至组件端,3月初组件采购开标,一线组件企业的报价均已超过1.7元/瓦,随着隆基、通威两大龙头3月报价逐渐明朗,组件价格直逼1.8元/瓦。
实际上,在一线组件厂的带头报价中,近期组件价格也水涨船高,如前文所述,新开标的组件报价均在1.7元/瓦以上,个别报价甚至高达1.8元/瓦。在这样的情形下,产业链价格上涨无非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组件价格涨价导致项目开工放缓,终端需求降低,反馈到上游迫使各环节降价。
另一方面,从近期的组件采购开标可以看得出来,与去年四季度组件企业不得不亏本供货的情形不同的是,此次组件企业将上游涨价传导至终端的意向势在必行。事实上,已有设计院人士认为,组件价格大涨会放缓平价项目的建设,一些西北地区的项目,本身电价就很低,项目收益率徘徊在盈亏之间,组件涨价将会导致这些项目放缓建设。
有专业人士分析称,近期电池价格基本已经在电池企业的边界线上,勉强能够支撑生产。事实上,这一波涨价的主导因素并不是由项目终端需求传导而来,市场上关于硅料供不应求的预期以及长单、囤货风波愈演愈烈是导致此次多晶硅涨价的主力因素。事实上,从目前来看,由于目前国内新项目需求较少,组件价格上涨对于下游需求的影响可能并不会很快的反馈至上游,有价无市更加符合当前行业烘托涨价气氛的实际情况建议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设定为97%,后期逐年降低至90%,剩余配额以拍卖等方式有偿分配。
光伏、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是绿色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各类新能源+的创新应用模式反而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当地脆弱生态系统。此规定违背了以经济手段促进碳减排初衷,也不利于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
因此建议在土地空间利用规划中,统筹考虑新能源用地空间,科学合理论证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三条边界,有序布局,为新能源项目可持续发展预留、腾挪空间,支持项目建设。关于增加土地供给支持光伏、风电大规模开发,曹仁贤建议:一、合理论证国土空间规划,给光伏、风电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国土资规〔2017〕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落实各省建设要求、认定标准、明确监管措施的前提下,支持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开展光伏复合型项目建设。建议单列光伏、风电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不纳入地方年度建设用地总规模管理,为光伏、风电大规模开发提供用地保障的绿色通道。
建议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光伏、风电项目用地的负面清单,如基本农田、基本草原、有林地、国家级公益林、国际/国家级重要湿地,放开负面清单以外的光伏、风电用地限制,增加土地供给范围,促进光伏、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取消上限值,促使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逐步退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将能源法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并优先安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三、建立光伏、风电用地负面清单,明确土地利用核心限制性条件,进一步放开光伏、风电用地限制。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暂未将能源法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关于收紧碳排放权配额,尽快完善碳市场,曹仁贤建议:一、从严核算碳排放基准值,尽快、逐步降低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
三、取消配额履约缺口上限值为企业碳排放量的20%的规定。由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周期短(一般不超过6个月),且能源主管部门对项目投运时间又有严格要求。
二、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取消纳入企业门槛。除农光互补类项目以外,光伏、风电用地中还频频遇到林地、草地、湿地等多种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